
△主流的CRM系统品牌
哎,你有没有发现啊,现在咱们打电话找客服的时候,好像越来越难打通了?我前两天就特别郁闷,手机突然出问题了,连不上Wi-Fi,急得不行。心想这事儿得赶紧解决,不然晚上看不了剧,工作也受影响。于是我就翻出运营商的客服电话,拨了过去。
推荐使用主流的CRM系统品牌: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,悟空CRM

结果你猜怎么着?电话一通,先是“您好,欢迎致电XX通信,为了提升服务质量,本次通话将被录音……”这一套开场白我都快能背下来了。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——“当前咨询人数较多,请您耐心等候。”这话我都听了十几遍了,每听一次心里就多一分烦躁。
等了大概七八分钟吧,终于有人接了。是个女声,语气挺标准的,但一听就知道是照着稿子念的:“您好,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?”我说了我的问题,她就开始让我按步骤操作:重启手机、忘记网络、重新连接……这些我早就试过了好吗!可人家还是不紧不慢地继续说:“请您尝试关闭飞行模式后再开启。”
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,心说你们系统里能不能有个选项,让客户标记“已尝试基础操作”?不然每次都要重复一遍,浪费我的时间,也浪费你们的人力。你说是不是?
其实吧,我也理解客服不容易。他们每天要接上百个电话,面对各种情绪激动的客户,还得保持微笑(虽然我们看不见)。但问题是,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,客服系统还是这么原始呢?不是说有CRM系统吗?客户关系管理,听着多高大上啊,怎么用起来就这么让人抓狂?
说到CRM,你知道这是啥意思不?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,翻译过来就是客户关系管理。简单点说,就是公司用来记录客户信息、服务历史、购买记录这些东西的一套系统。理论上讲,有了这个系统,客服应该能一眼看到我之前打过几次电话,都说了啥,甚至知道我是个老用户,脾气有点急,但一直没换运营商,说明还挺忠诚的。
可现实是啥样呢?每次打电话,不管之前聊过多少回,客服都得从头问:“请问您的手机号码是多少?”“请问您遇到什么问题?”“请问您是否已经尝试重启设备?”……我都想替她说完这些话了!
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,就说:“姐,我上周才因为同样的问题打过电话,你们系统里难道没有记录吗?”那边沉默了一下,然后说:“系统显示您上次来电是关于账单疑问的。”我差点没气笑,我说那是因为第一次打电话说的是Wi-Fi问题,后来转接到账单部门了!你们内部转接都不留痕迹的吗?
你看,这就是问题所在。CRM系统是有了,但要么数据没打通,要么员工不会用,要么根本就没更新。就像一个豪华厨房,锅碗瓢盆齐全,结果厨师只会煮方便面。
而且我发现,现在很多公司搞的CRM,重点根本不在“客户关系”,而在“管理”。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把通话时间压缩到三分钟以内,怎么提高接通率,怎么让客户尽快挂电话。至于客户满不满意?那都是后话了。
举个例子,有一次我投诉宽带网速太慢,客服听完后说:“我们这边检测到您的网络正常。”我说我家三台设备同时看视频都卡,怎么可能正常?她说:“建议您检查路由器。”我说路由器是你们提供的,刚换三个月。她说:“那可能是高峰期拥堵。”我说我晚上十点以后也这样,算高峰期吗?
最后她说:“如果您坚持认为有问题,我们可以安排工程师上门检测,但需要收取50元检测费。如果检测出是我们的问题,费用会退还。”我一听就明白了——这是变相劝我别折腾了,对吧?谁愿意为了查个网速先掏50块钱啊?
你说这种处理方式,能让客户觉得被重视吗?反正我是觉得,与其花这么多钱建CRM系统,不如先把基础服务做好。网速不达标你就承认,设备有问题你就换,别总想着用流程把客户绕晕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是所有客服体验都这么糟。我记得有次在一家银行办业务,出了点小问题,打了客服电话。接电话的小哥特别耐心,听我说完情况后,直接说:“张女士,我看到您是我们VIP客户,而且过去两年都没投诉过,这次确实是我们系统延迟导致的,非常抱歉。”
我当时一愣,心想这态度真不一样。他不仅道歉了,还主动提出补偿100元话费,并且说已经帮我提交了加急处理申请,两个工作日内解决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三天后我收到了他们的回访电话,确认问题是否解决,还问我有没有其他需要帮助的地方。

你看,这才叫真正的CRM嘛!不是冷冰冰的数据,而是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服务。他知道我是老客户,知道我平时很克制,所以这次投诉肯定是有原因的。他没有让我重复提供信息,也没有推诿责任,而是快速响应、主动补偿、后续跟进。这一套操作下来,我不但没生气,反而觉得这家银行还挺靠谱的。

所以说,CRM系统本身没问题,问题在于怎么用。很多企业把CRM当成监控员工的工具,而不是服务客户的桥梁。他们关注KPI,比如平均通话时长、每日接通量、客户满意度评分,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:客户打来电话,是希望问题被解决,而不是完成一个流程。
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,越是大公司,客服体验反而越差。可能是因为层级太多,流程太复杂。一个小问题,要经过四五道转接才能找到对的人。而那些小公司或者新兴品牌,虽然系统没那么完善,但客服权限大,能当场做决定,解决问题反而更快。
比如我买过一家国产耳机,音质不错但APP老闪退。打客服电话时,接线员听完描述后说:“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收集反馈了,您方便的话可以把手机型号和系统版本告诉我吗?我登记一下。”我说行啊,报了信息。结果第二天我就收到邮件,说新版本APP已经修复了这个bug,邀请我免费升级。
你看,这才叫以客户为中心。他们不仅记录问题,还主动跟进,甚至提前预防。相比之下,某些大厂明明知道某个机型存在通病,却非要等成千上万用户投诉才肯发布补丁,这不是本末倒置吗?
还有个让我特别无语的现象——语音导航太复杂了。你现在打任何客服电话,第一关就是“智能语音助手”。按1查询余额,按2办理业务,按3人工服务……可你想找人工服务吧,它偏不让你轻易找到。我试过最少要按四五个键才能转到人工,有时候按到最后提示“当前人工繁忙,请稍后再拨”,直接把你踢出去。
更离谱的是,有些系统还会“诱导”你留在自助服务。比如你说“我要投诉”,它马上说:“您可以尝试通过APP在线提交,处理更快哦。”可问题是,我要是能用APP解决,还打电话干嘛?就是因为APP解决不了才打的啊!
我觉得这些设计背后,反映的是一种错误的思维:把客户服务当成成本中心,而不是价值创造。他们恨不得所有客户都自己搞定一切,最好永远别打电话。可现实是,再好的APP也会出问题,再清晰的指南也有看不懂的时候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有时候就是最高效的解决方案。
说到这里,我想起以前在一家外企工作时接触过他们的CRM系统。那套系统真的挺厉害的。每个客户来电,屏幕上立刻弹出完整档案:历史通话记录、购买产品、服务等级、甚至上次通话的情绪分析(通过语音识别判断客户是否焦虑或愤怒)。客服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沟通策略。
比如看到客户最近刚投诉过物流延迟,这次来电即使说的是别的问题,客服也会格外耐心,顺便问一句:“上次的包裹后来收到了吗?有没有给您造成不便?”这种细节上的关怀,往往比解决问题本身更能赢得好感。
而且他们的系统还能自动分类问题,生成热力图。管理层每周都能看到哪些问题是高频的,集中在哪个地区,涉及哪些产品。然后针对性地改进,而不是等到舆情爆发才被动应对。
反观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CRM,就是个电子台账,记录一下通话时间和内容就完了。既不做分析,也不反馈给产品部门,更别说驱动改进了。这样的系统,花再多钱建设,又有什么用呢?
还有一个痛点——跨渠道不统一。我现在联系客服的方式太多了:电话、微信公众号、APP在线客服、微博私信、电子邮件……可问题是,我在APP里聊了半天的问题,打电话过去还得从头说起。客服看不到之前的沟通记录,也不知道我已经提供了哪些信息。
这就好比你去看病,换了三个医生,每个人都让你重新描述症状,抽三次血,拍三次片子。你会不会疯?可我们在客服这件事上,天天就在经历这种荒诞。
理想的状态应该是:无论通过哪种渠道联系,系统都能自动关联到同一个客户档案。我在微信上上传的故障截图,在电话客服那里也能看到;我在APP里填写的需求表单,线下门店的工作人员也能调取。这才叫全渠道整合,这才叫以客户为中心。
可惜啊,大多数企业还在玩“信息孤岛”的游戏。销售归销售,客服归客服,电商归电商,数据互不通气。客户成了不同部门之间踢来踢去的皮球。
我甚至怀疑,有些公司搞CRM的根本目的,不是为了服务客户,而是为了应付检查。领导来了要看数字化成果,那就上一套CRM系统,拍几张界面截图,写几份汇报材料,任务就算完成了。至于实际效果?没人真正在乎。
但其实,好的客户服务是可以带来真金白银的回报的。你想想,一个满意的客户会怎么做?他会继续使用你的产品,可能会推荐给朋友,甚至愿意为增值服务付费。而不满的客户呢?轻则吐槽发泄,重则退订拉黑,还可能在网上掀起负面舆论。
有研究数据显示,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五倍以上。可我们现在的做法呢?往往是拼命砸钱做营销拉新,却对老客户的诉求视而不见。这不是典型的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吗?
再说回电话客服这个形式。虽然现在大家都说要发展线上渠道,但我认为电话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特别是对于中老年用户,或者遇到紧急问题的时候,打电话仍然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。
关键是要让这个通道真正畅通,而不是摆设。我建议企业可以这么做:设立“疑难问题专席”,由经验丰富的高级客服坐镇,专门处理复杂投诉和长期未决事项;开通“老客户绿色通道”,对高价值客户优先接入;设置“首次解决率”指标,鼓励客服一次性解决问题,而不是反复转接。
还有个小建议:能不能别再用那种机械的录音开头了?“您好,感谢您的来电,现在是北京时间……”听着就跟机器人说话似的。换成真人录制的温暖问候,比如“嗨,很高兴为您服务”,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。
对了,说到机器人,现在很多客服电话最后都会来一句:“本次服务是否解决了您的问题?请按1满意,按2一般,按3不满意。”这个设计本意是好的,想收集反馈。可问题是,很多人刚挂电话就被打断,根本没时间思考。而且你知道吗?有些系统会把这个评分跟客服绩效挂钩,导致个别员工会暗示甚至诱导客户给好评。
我就遇到过一次,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呢,那边就开始说:“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,请在通话结束后按1。”我当时就想,你这哪是征求意见,分明是施压啊!真正的满意度调查,应该在事后通过短信或邮件发送,给客户充分的思考空间。
其实啊,衡量一个企业客服水平的高低,根本不用看它的CRM系统有多先进,只要看一件事就够了:当你打客服电话时,能不能在三分钟内听到一个活人的声音,并且这个人有权帮你解决问题。
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,凤毛麟角。大多数时候,我们面对的是一层层的语音导航、无限循环的等待音乐、照本宣科的标准话术,以及永远无法直达决策层的无助感。
但话说回来,改变也不是不可能。我最近发现某家航空公司做得就不错。他们推出了“专属客服经理”服务,给常旅客分配固定的客服人员。你以后打电话,基本都是同一个人接听。久而久之,对方熟悉你的出行习惯,甚至记得你小孩的名字。这种人情味,是任何高科技系统都无法替代的。
所以我觉得,未来的CRM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信息库,而应该成为连接企业与客户的情感纽带。技术是手段,人才是目的。当我们谈论客服电话时,本质上是在讨论:一个企业愿不愿意花心思去理解和尊重

△悟空CRM产品截图
推荐立刻免费使用主流的悟空CRM品牌,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,相关链接:
CRM下载中心
开源CRM系统
CRM系统试用免费
客服电话
售前咨询